剛剛,計算機科學家 Yoshua Bengio 創造了新的歷史,成為 Google Scholar 上首個引用量超過 100 萬的人!



圖片


打個直觀的比方,如果我們將每一篇引用論文打印成冊(假設平均厚度為 1 毫米),然后將它們垂直堆疊起來,這座由知識構成的紙塔將高達 1000 米。這是什么概念?它將輕松超越目前的世界最高建筑,即 828 米的迪拜哈利法塔。



當然,偉大的頭腦總是成群結隊地出現。在這場 AI 的知識盛宴中,Bengio 并非獨行者。他的老友,同為深度學習「三巨頭」的 Geoffrey Hinton 和 Yann LeCun,其引用量也分別達到了驚人的 97 萬和 43 萬級別。



圖片


作為登頂百萬引用科學家第一人。(需要說明,Bengio 并非首個收獲百萬引用的人。法國哲學家和思想史學家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的 Google Scholar 引用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 139 萬。)Yoshua Bengio 的引用增長曲線,幾乎與 AI 技術從邊緣走向世界中心的爆發曲線完美重合。



圖片


因此,這 100 萬次引用,不僅僅是對一位科學家的認可;它更像一座紀念碑,銘刻著 AI 從理論走向現實,并最終改變世界的波瀾壯闊的二十年。



圖片


深度學習的拓荒者與 AI 的「良心」



在人工智能(AI)的璀璨星河中,很少有名字像 Yoshua Bengio 那樣,既代表著開創性的技術突破,又承載著深沉的社會責任感。他與 Geoffrey Hinton 和 Yann LeCun 被世人并稱為「深度學習三巨頭」,共同摘取了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圖靈獎。



然而,這位溫文爾雅、說話輕聲細語的科學家,在將世界帶入 AI 新紀元的同時,也日益成為該領域最深刻的「吹哨人」之一。他的人生故事,是一段在「AI 寒冬」中堅守信念的學術史,也是一場在技術浪潮之巔,試圖為人類未來掌舵的思想求索。



從科幻少年到學術新星



1964 年 3 月 5 日,Yoshua Bengio 出生于法國巴黎一個從摩洛哥移民而來的猶太家庭。他的成長環境充滿了藝術與知識的熏陶。父親 Carlo Bengio 是一位藥劑師,同時也是一位劇作家,在蒙特利爾經營著一個用猶太 - 阿拉伯語表演的塞法迪猶太戲劇團;母親 Célia Moreno 曾在摩洛哥的戲劇界嶄露頭角,后來在蒙特利爾共同創辦了一個多媒體劇團。這種跨文化的藝術背景,或許早早就在 Bengio 心中埋下了自由思考與創新的種子。



當 Bengio 12 歲時,全家搬到了加拿大蒙特利爾。



彼時的他,已沉浸在阿西莫夫、雷?布拉德伯里和亞瑟?克拉克構建的科幻世界中。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游》中人與機器的關系,特別是「一位老師日復一日地教導一臺機器認識世界」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了他?!缚苹眯≌f是夢想未來的方式,」Bengio 后來回憶道。



從 11 歲起,他就開始用計算器編程,對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興趣日益濃厚。他坦言自己記性不好,不擅長死記硬背,而這恰恰讓他被只需推理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所吸引。



在家人的鼓勵下,Yoshua Bengio 的才華得以自由發展。他和僅小一歲的弟弟 Samy Bengio(后來也成為 Google Brain 的杰出 AI 科學家,Torch 的三位作者之一,現為蘋果公司 AI 與機器學習研究高級主管)幾乎形影不離,共同研究、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