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國慶就刷到‘雙十一’預售。”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留言。


近年來,“雙十一”開啟時間愈發提前。今年,京東于10月9日啟動,比去年提前5天;抖音銜接中秋大促,周期長達57天;天貓10月15日啟動,周期達31天。


“雙十一”的戰線為何不斷拉長?


1


消費者心態轉變


“這些年,消費者越來越以‘平常心’看待‘雙十一’大促,不會再把大量的需求集中在某一天下單。”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李鳴濤表示,“雙十一”早啟動的趨勢,首先與消費者心態的轉變密切相關。


“不喜歡為預售等太久”“湊滿減算得頭疼”“感覺購物樂趣少了”……大促期間玩法復雜、快遞擁堵、售后麻煩,都有可能讓消費者放棄參與大促。


“大量營銷刺激也讓用戶產生‘鈍感’,購買欲的閾值,現在越來越高了。”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認為,正是基于消費者的這種心理變化,“雙十一”的競爭也從單一維度的比拼“性價比”,逐漸轉向綜合較量。


平臺紛紛調整促銷策略,一方面延長大促周期,分段激發消費;另一方面著力提升穩定性與保障力度,優化消費體驗。


記者注意到,2025年“雙十一”期間,電商平臺將“官方直降”“一件立減”等置于界面顯眼位置,讓優惠更簡潔直接;針對消費者“即時享有”的需求,平臺大促還聯動即時零售,比如淘寶閃購首次參與“雙十一”,推出外賣五折,并將更多品類接入“小時達”“半日達”。

2025年“雙十一”期間淘寶閃購界面。淘寶APP截圖

一些平臺還納入AI輔助工具。例如,淘寶搜索欄右側設有“AI萬能搜”,能按近期檢索與購物偏好,一鍵生成含文字商品、視頻圖片的專屬購物清單;京東則在App16.0版本中搭載“愛購”智能搜索推薦功能,用戶口述需求,就能精準匹配所需商品。


李鳴濤表示,AI工具的大規模應用會進一步簡化消費者的選擇成本,提升購物體驗,其個性化服務也將有助于提高商品的銷售轉化率。

2025年“雙十一”期間淘寶AI萬能搜界面。淘寶App截圖

2


商家感受冷熱不一


“雙十一”周期拉長,對于一些頭部商家而言,意味著無需再“突擊備貨”,履約壓力也隨之降低。某頭部家電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提前啟動預售,按單備貨讓庫存周轉率有所提升,這是短周期做不到的。”


但對一些中小商家而言,這份“從容”卻難以復制,反而被平臺規則和流量裹挾,陷入兩難。


奢侈品買手店米亞的主理人MIA(化名)今年仍參與“雙十一”,卻直言效果有限。“購物節不論提前與否,商家的起點都差不多,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消費者被各個渠道分散,活動效果趨于平淡。”


更讓她焦慮的是流量成本:“平臺流量費越來越貴,獲客成本也變高,商家搶曝光,平臺要盈利,扛不住的小商家就只能被淘汰。”


女裝品牌TURNSIGNAL旗艦店主理人林亞央表示,今年參與某平臺“雙十一”主要是為了獲取平臺流量。“不參加,平臺會把流量傾斜給其他報名商家,我們能分到的微乎其微。”


不過她也在嘗試破局,靠分段運營提升觸達率,同時分階段推新品并配套優惠,精準獲取數據反饋,進而集中力量把控貨品,讓商品更具針對性。但她仍然感到困惑:“大促時間不論是長還是短,流量盤子就這么大,是否真能帶來整體銷量上升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