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杰的期待中,未來的世界是這樣的:頂尖科學家能驅使100個機器人助手,將數年的實驗周期壓縮到一周;五星級大廚的廚藝被數字化,家中機器人將它們做成佳肴端上餐桌。
來杰,具身智能企業“星塵智能”的創始人。雖然不到40歲,卻是擁有16年機器人研發經驗的老手,他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曾是百度小度機器人和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的核心初創成員。
2022年,看到科技潮水的方向將要改變,來杰在深圳創辦了具身智能企業星塵智能。
星塵智能核心技術是“繩驅系統”。它來自一次靈光一現。來杰發現,盲人雖然看不見,但憑觸覺、憑力感知能夠開門。基于這種啟發,團隊開發了一套“神經系統”,讓機器人手臂完成壓、推、拉動作時,自動調節施力。而繩驅技術天然能為機器人提供力感知的反饋回路。
星塵智能的機器人產品通過模仿人類肌腱的傳動方式,用繩索替代傳統的剛性傳動方式(關節直驅、推桿傳動),當機器人在同樣體積重量下,繩驅有最高的力傳遞效率(高動態),而且能把電機后置減少末端組件的體積,從而讓機器人動作更輕快、更柔順,能夠實時感知拉力,實現安全的人機交互。這種設計讓機器人在執行任務時具備“肌肉感”,不僅能模仿人的動作方式,也能在沖擊或接觸中用繩子吸收沖擊力,確保交互安全,機器人也更抗摔。
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星塵智能展示了繩驅技術的全身原型機Astribot S1,并于2025年6月實現量產。目前是全球首家能夠量產并出貨繩驅AI機器人的公司。
星塵智能的產品架構分為三層:
底層是繩驅機器人本體,性能對標人類,運動范圍、速度和加速度均略高于人。其模塊化設計允許上、下半身分離,半身版可安裝在AGV或履帶平臺上執行客戶所需的操作。
中間層是RUI(Robot UI),相當于機器人的圖形化界面,支持VR遙操作,讓非專業用戶也能像玩游戲一樣直觀控制機器人。星塵智能已實現跨城、跨國遙操作客戶任務驗證。
最上層是AI模型層,基于遙操作采集的真機數據進行訓練,也會按需使用互聯網視頻數據或仿真數據,結合視覺、語言與動作信息,自主研發了全身移動操作VLA模型DuoCore-WB,
也開放合作,我們是頂級機器人大腦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首個官宣的合作伙伴;和清華、通研院合作開發了ControlVLA框架,用10幾次的少量人類示范,即可讓機器人掌握倒水、疊衣等任務,成功率超過75%。
除了擁有“本體-數據-模型”的全棧解決方案,來杰認為,與特斯拉、Figure等以剛性結構為主的同行相比,星塵智能優勢還在于柔性驅動帶來的力感知能力與成本控制。繩驅系統完全依托中國供應鏈,成本約為諧波減速器的十分之一,壽命可達三到六年。團隊自研檢測與補償算法,使重復定位精度控制在正負0.03毫米以內。
星塵智能獨特的技術方向被資本市場看好。創立以來,星塵智能連續完成多輪融資,總額達數億元。股東包括錦秋基金、螞蟻集團、云啟資本、道彤資本、德迅投資、經緯創投、清輝投資等知名機構。
在商業化方面,星塵智能已啟動多場景試點。與央視網聯合打造“小央機器人樂隊”,在深圳機場和保利劇院多次大規模展演;拿下仙工智能、領益智能的上千臺機器人訂單,共同開發工業物流場景;在深圳養老機構測試服務型應用;AI系統DuoCore在模型側支持爆米花制作、飲料售賣等全自主商業服務。
星塵智能的目標并不是要造更復雜的機器人,而是打造一個能被AI充分學習、能被人自然使用的具身智能平臺。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它提供了一條不同于剛性機械路徑的可能性——以剛柔耦合的結構和產品化思維,推動機器人真正進入可用、可交互、可量產的階段。
最近,鉛筆道與多家媒體同來杰交流,以下是對話精華。
一,反共識創業:用繩子驅動機器人
問:為什么選擇繩驅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來杰:繩驅其實是傳動和減速的一種方式。我以前在騰訊,最早做雙足機器人,后來管操作項目。我問團隊:“為什么盲人能開門,機器人不行?”過去,我們一直在視覺精度上“卷”,控制得再準,也沒用——因為現實問題不靠這解決。
我們試著模仿盲人開門:他看不見,但憑觸覺、憑力感知就能順勢轉動門把。于是我們做了個“神經系統”,讓機器人在隨手壓、順勢拉的時候,自動調節施力。用諧波(減速器)不行,用多級行星(減速器)抖動補不掉,就開始做繩驅的理論研究。后來發現,機器人運動構型越像人,AI學得越好,而繩驅剛好能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創業從第一天就確定用繩驅。
繩驅天然能提供“力感知”的反饋回路。這種柔順性帶來安全性,比如我們機器人天天敲敲打打也沒事,因為繩子能吸收沖擊。相比之下,很多剛性電機機器人敲一下就壞了。
這就是我們“高天花板”的基礎——先有仿人的力控,再讓更多人通過RUI使用,采更多數據,最終訓練AI,實現自動化。
問:繩驅面臨哪些困難?為什么當初繩驅沒成為行業共識方案?
來杰:早期最大的擔心其實是供應鏈,不是技術。我們從2020年底開始研究繩驅,做到2022年底,從材料、大力馬、高分子、金屬繩,到拉絲精度、建模、標定都做透了。沒惶恐是因為理論扎實。繩驅沒成主流,我覺得是階段性問題。以前沒有好的平臺能把機械、控制、電驅等人湊在一起研究。像浙大有位老師研究繩十幾年了,也想聯合幾個學院系統解決繩驅問題,但沒機會。我們在騰訊時人齊、資源足,才能解決。惟一忐忑的就是怕繩都要進口,但后來發現中國供應鏈太強,就不怕了。
我們在騰訊時用的是日本和美國的繩。后來我創業時就想,不能老這樣搞,得換供應商。我在中國摸了一圈,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國外很多繩的供應商,原始供應商其實就在中國。航母上的繩、電梯上的繩、大吊車上的繩、汽車升降窗里的繩,占了全球市場七八成以上。我們就開始在中國發掘這些供應商,發現完全能搞定,只是之前沒人提過這樣的需求。這屬于工藝技術范圍內的事,好處是成本非常低。
問:目前繩驅本體有哪些缺點?市面上采用繩驅的公司比例大概多少?
來杰:繩驅更適合生活化、服務類的輕負載、強交互應用,不太適合高負載工業場景。比如我們設定單臂負載峰值是10公斤,這是人的普遍負載能力。如果要更重的,就該用機械設備輔助了。工業場景對高負載、效率要求高,還要穩定快速停下,這種情況下繩驅彈性太大,不合適。像電梯那種平穩控制的場景沒問題,但重工業高頻加減速的就不太行。所以我們認為繩驅更適合家庭、商業、人居環境。
行業主流是關節直驅、垂桿傳動,諧波減速器,優點是高精密、強負載,但不耐沖擊,微小撞擊都可能損傷柔輪。工業環境程序化操作沒問題,但我們機器人學習大概率要“被撞、敲桌子,磕磕碰碰”,繩驅就很合適。
真正量產的除了我們幾乎沒有。很多友商說我們一量產他們就抄。去年WRC我們遮攔了一點,今年完全開放,有人拿著手機鏡頭一直拍我們的繩驅,但我們無所謂,遙操作他們也都都過來看了。
- 1024程序員節京東開放“零幀起手”數字人技術
- 申菱環境:多項技術產品入選《制冷空調應用領域節能降碳技術、產品推薦目錄》
- 海韻將推出1000W無風扇鈦金電源
- 榮耀500系列明天發布 全系驍龍8系芯片、同檔唯一超聲波指紋
- Android 17新特性:手機、PC端共享剪貼板
- 加碼即時零售 本土會員商店fudi與京東秒送達成戰略合作
- 2025廣州車展:仰望U9X、U8L鼎世版、U7齊亮相,彰顯中國豪華品牌新高
- 全新一代奧迪Q5L預計年內上市,等它還是買大降價的現款?
- 上汽大眾新一代智能產品集結,新能源賽道全力提速
- TES官宣Kanavi離隊
- Kanavi發文告別LPL
- 自助偷甘蔗農場爆火后老板真沒招了
- 北大發文祝賀王楚欽全運會奪金
- 機器人已經有了4S店7S店
- 小米汽車開始賺錢了 但雷軍還有點煩
- 電車續航有望超過1000公里
- 2026年汽車以舊換新補貼來襲!最高2萬元,申領全攻略在此
- 技術平權新標桿!MG4半固態安芯版交付,10萬級純電市場迎變革
- 合資老炮放出「智」命大招:天籟·鴻蒙座艙要讓燃油車重回潮流C位
- 2025新能源閉眼入清單:10-50萬檔,這幾款等再久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