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位25歲研究生又把“課堂”搬到小區空地,人騎自行車。別驚訝,2025年的魔都,還真有成群結隊的年輕人掏錢學蹬兩輪。有人拍腿大笑:“自行車還用學?”也有人默默下單:“最后一公里通勤,不會騎真不行。”風口年年換,這回輪到“零基礎騎行班”出圈,只是沒想到買單的竟大多是二十出頭的小哥哥小姐姐。市場真有這么魔幻?還是我們小時候“摔會”的技能,長大后再也摔不起?


姚同學是上海體育大學研二學生,原本只想兼職教娃,結果兩年來90%的學員都是二三十歲的“社畜”。他們白天在寫字樓里卷PPT,晚上卻對著共享單車發愣——不會騎,地鐵站到公司的1.5公里只能靠腿。姚先生把教學拆三步:先推后滑再踩,最快一小時搞定,最慢兩次也穩了。

收費明碼標價:線下800元“包會”,線上視頻400元陪練,200多名學員里九成兩節課畢業。有人調侃:“這比考駕照還貴!”學員回懟:“駕照能叫代駕,自行車只能自力更生。”最戲劇的是一位小姐姐,第一節課摔進花壇,爬起來拍拍土繼續練,畢業那天發圈:“老娘終于敢在浦東掃共享單車了,配圖是膝蓋兩塊青紫勛章。”姚同學順勢推出“電動車進階班”,報名排隊已排到下周。看來,不會騎的恐慌,比摔疼的恐慌更大。


小時候我們摔的是泥巴地,爬起來繼續追蜻蜓;長大后摔的是柏油路和體面,怕遲到、怕丟人、怕遲到后丟人。于是,有人花錢買速度,有人用知識換安全感。姚同學的生意經告訴我們:世界從不缺技能,缺的是把技能送到你面前的“最后一公里”。別笑別人花錢學騎車,也許下一個在路口慌張找共享單車的,就是曾經嘴硬的你。技到用時方恨少,錢到月底才覺癟;趁風還沒停,能學就學,能練就練,哪怕只是兩腳離地,也能讓生活的輪子滾得輕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