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4月3日起,對所有非美國生產汽車征收高達25%進口關稅,此舉對日本汽車制造商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畢竟日本一直將美國視作最重要盟友,被一些媒體認為在此次關稅措施中“受傷最重”,在多個層面受到嚴重沖擊。
為了應對這項高關稅政策,日本車廠紛紛采取降價策略,在6月銷往美國的日本汽車價格崩跌近20%,創下9年來最驚人跌幅。
美國財經媒體報道,日本央行(日銀)于7月10日發布一份企業商品價格報告。報告指出,以上(6)月合約貨幣來計算,運往北美地區的汽車出口價格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挫19.4%,為2016年以來最大跌幅。
這些數據證實,盡管特朗普在4月初開始征收25%汽車關稅,但日本車廠即使犧牲利潤空間,也希望保持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優勢。
然而,這項策略也引發外界對于這些車企獲利能力的擔憂,以及他們是否有能力持續提高員工薪資,而薪資上漲,是日銀評估通脹目標時所考量的關鍵要素之一。
汽車關稅讓“盟友”有多傷
雖然日本首相石破茂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后首位訪問白宮的亞洲領導人,但特朗普7日發出的首批關稅信函中,美國將在8月1日起對日本輸美商品征收25%關稅,這粉碎了日本對于兩國間“特殊關系”的幻想,兩國同盟關系已經顯現出裂痕。
“汽車關稅對日本經濟影響極大”,“日本在投資和就業等方面對美國經濟作出很大貢獻,美國這樣不加區分對所有國家一律加征汽車關稅真的合適嗎?”石破茂表示。
目前美國是日本最大出口市場,日本是除墨西哥之外對美汽車出口額最大的國家。數據顯示2024年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超過6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150日元),占日本對美出口總額近三成。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估算,美國汽車關稅導致日本汽車出口下降、日本國內汽車生產減少,最多或使日本經濟遭受13萬億日元損失。這大約相當于2024年訪日外國人消費額的1.6倍,占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
同時,由于汽車產業關聯眾多行業,日本國內鋼鐵、流通、銷售等相關產業也將受到打擊,涉及就業人數多達558萬。瑞穗研究與技術公司調查部主任小野亮表示,如果“汽車關稅”長期化,日本經濟將面臨空心化風險。
日本車企還在此次汽車關稅中受到海內外雙重打擊。
美國是日本汽車產業的最大出口市場,這不僅包括日系車企從日本國內向美國出口的汽車,由于日本車企在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布局了大量產能和供應鏈,這些工廠的對美出口都將受到影響。表面上看,墨西哥雖然排在對美汽車出口首位,但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日本汽車廠商貢獻的。
彭博數據顯示,美國每年銷售的汽車銷量為1600萬輛,而日本車企貢獻了其中約130萬輛(另有40萬輛在墨西哥生產)。2024年,對日本來說,汽車占其對美出口總額中的占比約為28%,而美國進口的汽車約占其所有汽車銷量的46%,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直接掐住了日本經濟的命脈。
、斯巴魯、、馬自達、三菱汽車和本田進口到美國的數量分別為60萬輛、30萬輛、20萬輛、20萬輛、10萬輛和1萬輛。豐田和本田在加拿大、墨西哥也有工廠,這些工廠很可能受到新關稅的嚴重影響。
以平均每輛汽車4.5萬美元的價格計算,美國進口汽車的價值將超過3300億美元,而美國的進口關稅可能會對銷售價格和汽車需求產生重大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些關稅每年將給美國帶來約1000億美元的稅收收入,而出口國則會因此陷入經濟衰退、其相關產業會遭受重創。
特朗普在近日播出的福克斯新聞采訪中,再次就汽車貿易問題猛烈抨擊了日本。他稱, “我們幾乎沒向日本出口汽車。他們不買我們的車,對吧?但我們每年卻從日本進口數百萬輛汽車到美國,這很不公平。”
對此,石破茂也“低頭”回應道,“美國制造的左舵、尺寸龐大且高油耗的汽車在日本沒有市場,我們將與美國協商如何生產更優質的產品并引入日本,同時兼顧日本的安全標準。”
瑞穗銀行商務解決方案部主任研究員、汽車問題專家湯進指出,汽車關稅無疑將使日本汽車產業面臨價格上升、競爭力下降的難關。這不僅是對整車企業的打擊,整個供應鏈都將受到很大影響。
帶來災難性后果
隨著美國關稅的全面來襲,日本車企的市場格局將雪上加霜。
根據高盛預測,截至2026年3月的財年,豐田營業利潤將下滑11%,本田將下滑23%,日產將下降66%,馬自達將下降34%。
高盛估計,美國進口汽車的價格可能會上漲5000至15000美元,即便是美國制造的汽車,由于使用了外國制造的零部件,其成本也可能上漲3000至8000美元。
東海東京情報實驗室高級分析師杉浦清治估計,這些關稅加起來意味著,日本前六大汽車制造商將額外支出114億美元。
高盛分析師湯澤康太的模型顯示,若日本車企選擇漲價以抵消關稅(漲幅25%),銷量將下滑8%-26%,利潤的縮水幅度將達到6%-59%。
在日本汽車制造商中,日產和馬自達預計將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日產約 35%的美國銷量依賴于墨西哥出口,馬自達則近 30%依賴于此。這兩家公司還從日本向美國出口產品。
摩根大通分析師岸本明稱,日本汽車制造商可能會面臨約4.46 萬億日元(約合 294.4 億美元)的潛在損失,其中馬自達和斯巴魯等依賴進口車輛的企業最為脆弱。
鑒于豐田汽車的韌性及強勁的基本面,摩根大通將其視為首選,而鈴木汽車和五十鈴汽車公司在中端制造商中也頗受青睞。
在另一種更為極端的情景中,日本汽車制造商無法或者干脆拒絕提高價格以彌補銷量下降帶來的損失。其后果是災難性的,并導致以下對營業利潤的沖擊:豐田損失5700億日元,本田損失3500億日元,日產損失1300億日元,馬自達損失600億日元。
高盛預計2026財年第三季營業利潤對日本各大車企的影響如下:豐田-11%,本田-23%,日產-66%,馬自達-34%,其中日產和馬自達由于來自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比例較大,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
這還只是開始,除了上述對整車出口可能產生的直接影響之外,包括零部件制造商在內的跨越多個國家的供應鏈都會遭受關稅的沖擊。
三菱日聯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小林新一郎表示,不僅僅是大型汽車制造商在為此擔憂。為汽車提供零部件的小型和中型企業,以及提供鋼鐵和半導體的行業,還有銷售汽車制造設備的行業,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波士頓咨詢集團估計,日本僅在汽車和零部件方面就將承擔110億美元的關稅負擔,墨西哥在該領域的負擔將達到451億美元。但零部件制造商正在努力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汽車制造商。電裝管理層表示,希望關稅影響能在一定程度上因美國企業減稅和墨西哥比索走軟的可能性而得到緩解。
另據日媒報道,本田已決定4月起停止美國工廠所需混合動力汽車用電池的進口、改為采購豐田在美國國內生產的電池,這一供應鏈調整將涉及40萬輛混合動力汽車。
業內人士指出,日系車企不分派系抱團取暖、聯手重構供應鏈將是不得已的選擇。此外,關稅政策也加速了全球汽車供應鏈重構。
現代等車企已啟動210億美元在美建廠計劃,而日本受制于電動化轉型遲緩(純電車型占比僅7%)和零部件本土化率不足等問題,在產業變革中處于被動地位。這場關稅風暴不僅暴露日美同盟的脆弱性,更預示著全球汽車產業將進入以貿易壁壘為特征的新競爭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