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如果零跑還在的話,那么C11也一定還在,要像豐田的卡羅拉一樣一直迭代下去,把經典的產品打造成品牌的常青樹。”
7月10日,在全新零跑C11的上市發布會上,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由衷感慨。這位一向不擅長“講故事”的理工男,也罕見地通過五個故事的娓娓講述,回顧了C11這款產品從無到有、從被質疑到成為主力的全過程。
四年前,在C11剛剛問世時,很多人對零跑的發展的前景是帶著疑問的。但四年后,C11不僅累計銷量已突破25萬輛,在全面升級后更以14.98-16.58萬元的定價,再一次實現“加量不加價”的承諾。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的上半年,零跑更是靠著超過22萬輛的銷量,拿下新勢力的半程銷冠。這個數字背后,是零跑在過去十年里的持續堅持和積累,也是零跑與眾不同的發展路徑的生動注腳:其不靠資本概念,不靠風口話術,靠的是穩扎穩打的產品節奏和對自研技術的持續打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這種打法或許沒有戲劇性,卻默默構筑穿越周期的能力。
而全新C11,不僅是零跑十年造車路的一面鏡子,更是其體系能力、戰略路徑與產品哲學的集中體現。
“成功”的底層邏輯:不是“追風口”,而是“做好自己”
在復盤零跑的“逆襲”路徑時,常將“全域自研”和“成本控制”視作其成功的兩大驅動力。而從這場發布會上,零跑透露出了一個更本質的邏輯:成功的前提,就是“做好自己”。
過去十年間,眾多新勢力品牌在資本裹挾下“蒙眼狂奔”,或是爭搶短期紅利,或是追逐流量熱度。而零跑卻選擇了另一條路線,其不急于“出圈”,而是專注于自研體系的長期構建與產品能力的深度打磨。
在溝通會上,朱江明更是坦言,“零跑這條路,不是說所有的人都能走得通,也是熬了十周年。”據悉,零跑的電池、電驅部門在公司建立初期就存在,零跑也通過十年的摸爬滾打以及持續的技術投入,一點點積累起今天完整的制造實力。
這種從一開始就堅持“全域自研”的策略,不僅帶來了技術上的高度自主,也讓零跑在后續的產品定義和成本控制上掌握了真正的主動權。如今,全新C11的65%成本實現自研掌控,這背后正是十年打磨所累積的底氣。
在發布會上,朱江明也講述了C11背后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大家可能不知道, C11當年差點夭折。”“零跑首款車S01銷量不佳、T03也在同步開發,疊加新能源行業的投資低潮的到來,公司錢不夠了,那時是真不夠了。大家最終理性決策下,將C11的進度放緩了。”
那段至暗時刻,某種程度上反而堅定了零跑“靠技術突圍”的信念。在沒有足夠資源、沒有外部光環的情況下,零跑也靠著“技術派”的思維模式,通過持續創新以及提升效率真正打磨出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做好自己”聽起來樸素,但在創業環境中卻極為稀缺。其意味著放棄短期捷徑,選擇走一條注重內功的窄路。這或許才是零跑真正實現“逆襲”的深層原因。
全新C11的“加減法”造車哲學
再將目光聚焦到全新C11這款車上。不同于四年前產品“從0到1”時的挑戰,零跑在現階段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讓一款月銷穩定達8000臺、累計銷量突破25萬臺的成熟產品實現再次進化?
零跑給出的答案是:在造型上做減法,在體驗上做加法。這不僅僅是對產品配置層面的取舍,更是零跑在價值判斷上的一次主動選擇,不是一味“堆料”來實現“升級”,而是基于真實用戶行為的數據反饋,去做更有意義的配置優化。
一個尤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全新C11取消了原本標志性的副駕屏。據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曹力分享,副駕屏原來是C11最先搭載的一項創新設計,甚至由朱江明親自手繪設計,早期三連屏的布局也一度成為其智能座艙中的經典設計。但實際上,經過智能汽車近幾年的發展,零跑通過實際數據發現,副駕屏的使用率并不是特別高,其內容和交互并未充分滿足副駕乘客的核心需求。
在這一背景下,零跑沒有固守曾經的“標簽”,而是以用戶為中心,將資源轉向更加有感的體驗升級。例如全新C11創新搭載新勢力首家自產自研超大60英寸AR-HUD,亮度高達16000nit,強光環境下依舊清晰可見,畫質細膩可實現與現實環境的AR融合,提供車速模式、AR模式、地圖模式三種智能場景模式。
相比追求“屏幕越多越大越高級”的行業慣性,零跑的做法體現出更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其不是為了升級而升級,而是真正讓科技服務于日常使用場景。而對于未來副駕屏是否回歸,零跑的態度也并非一刀切,而是強調要“等待趨勢驗證”,這種開放而理性的產品觀無疑是更具可持續性的。
與此同時,在用戶高頻感知的環節,全新C11則在持續“做加法”。其中控區域升級為同級最大17.3英寸懸浮式超清屏,領先同級Model Y、小鵬G7等一眾車型。此外,還搭載同級最高2160W功率的21揚PSS豪華音響,支持7.1.4杜比全景聲與四種自研音效模式,進一步提升座艙的沉浸感與豪華感。
從這些取舍中不難看出,零跑正在從“量大管飽”式的打法逐漸邁向“精細化”的經營模式,并且深入思考質價比、實用性之間的平衡,這顯然也是一種更成熟的造車思維。
零跑想做中國的“豐田”,不是一句口號
除了要將C11打造為卡羅拉,朱江明也在采訪中透露,零跑也劍指成為中國的“豐田”。他也明確表示,零跑現在和豐田還有一定差距,但這個距離已經不遠了。零跑當前在效率、質量控制等方面,已基本達到合資企業的成熟水平,并有信心在自動化、品控等核心領域實現追平甚至超越。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零跑并不是唯一將豐田視為榜樣的中國車企。長城、吉利、比亞迪等中國車企都在不同階段學習豐田的精益制造與長期主義。那么豐田為什么成了中國車企競相效仿的對象?
首先,豐田并非只是全球銷冠,更是一家體系能力最強、長期主義貫徹最徹底的全球車企。在過去幾十年間,即便面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劇烈轉型,其依然憑借龐大的全球化布局、穩定的產品節奏和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保持著極強的市場韌性。
其次,更為核心的是:豐田之所以成為豐田,在于其“持續改善”的哲學。這不僅體現在生產端的精益制造體系,更體現在組織結構、研發流程、產品策略上的不斷優化。豐田的產品從不追求一鳴驚人,而是靠幾十年如一日的打磨,造出卡羅拉、凱美瑞、RAV4等“耐久型”的長期爆款。
從零跑的發展路徑來看,其確實在逐步構建屬于自己的“豐田式”發展路徑。一方面,在品牌的全球化布局上,零跑目前的銷售與服務網點已突破1500家,累計交付量超過80萬輛。且2025年3月至6月,零跑汽車持續登頂新勢力月銷榜,穩居新勢力第一梯隊。
另一方面,在制造體系與技術研發層面,零跑也在不斷夯實根基。堅持全域自研、打磨長生命周期車型、強化生產效率與品控。全新C11的推出,不僅是其技術能力階段性成果的集中呈現,更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零跑所追求的并非短期熱度下的爆款邏輯,而是構建具備長期競爭力、能夠穿越周期的核心產品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媒體在此次全新C11發布會后表示:“零跑終于學會講故事了。”所謂的“會講故事”并不在于營銷技巧的提升,更像是一種實力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一種從研發、制造、交付,到產品生命周期打磨,再到真實用戶反饋構成的閉環。相比于此前那些靠概念炒作、用噱頭贏得流量的車企,零跑如今更愿意把自己的技術路徑、制造能力、成本結構、甚至研發歷程,全部擺到臺面,也讓產品“自己說話”。
全新C11的到來,不只是一次產品層面的常規迭代,更像是一個品牌歷經十年磨礪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對于零跑而言,打造具備可持續進化的核心車型正是其走向“豐田式”路徑的必經之路。而C11,顯然正承載著這一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