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運田徑賽場的歡呼聲尚未消散,一幕畫面卻讓全場瞬間靜默,隨后掌聲與哽咽聲交織成海。

36歲的蘇炳添沖過男子4x100米接力決賽終點線后,緩緩彎下腰脫下腳下釘鞋,雙手高高舉起繞場致意,光腳踩在跑道上的身影滿是不舍——這不是隨性之舉,而是他向堅守多年的賽場正式“掛靴”,宣告飛人時代落幕,瞬間戳中無數人淚點。

誰能想到,這位站在決賽起跑線的傳奇,賽前險些與家鄉告別戰失之交臂。預賽階段,原定擔任廣東隊第一棒的蘇炳添,因突發肌肉不適臨時被隊友陳嘉浩頂替,彼時賽場內外滿是擔憂,所有人都怕這位老將難圓在家門口謝幕的心愿。

好在廣東隊最終以39秒22的成績獲小組第三,驚險遞補晉級決賽,蘇炳添也咬牙克服不適,如期站上了這場意義非凡的起跑線,只為給職業生涯畫上完整句號。從東京奧運會后便萌生退意,到為十五運選擇咬牙堅持,這份對賽場的眷戀,藏著他對短跑最赤誠的熱愛。

決賽落幕,現場響起經典粵語歌《講不出再見》,旋律里的不舍與蘇炳添的心境完美契合。他沒有急于離場,而是專程繞場一周,每一步都走得緩慢而堅定,光腳與跑道的觸碰,像是在與相伴數十年的“老伙伴”做最后的告別。

舉起釘鞋的瞬間,鏡頭清晰捕捉到他眼中的動容,這雙釘鞋陪他闖過無數賽場,見證過9秒83打破亞洲紀錄的輝煌,熬過傷病纏身的低谷,承載著中國短跑的突破與榮光。

當話筒遞到他手中,一句“能在家鄉和大家說再見,我很榮幸”,平淡話語里滿是感慨,背后卻是二十余年日復一日的堅持:凌晨五點的訓練館、反復打磨的起跑姿勢、傷病恢復時的咬牙硬扛,飛人的每一步突破,從來都不是天賦使然,而是用汗水堆出來的傳奇。

回望蘇炳添的職業生涯,早已不止是“亞洲飛人”的標簽那么簡單。他打破了歐美選手在短跑領域的壟斷,讓黃種人在百米賽道上擁有一席之地;32歲時仍能突破自我刷新亞洲紀錄,證明年齡從不是追夢的阻礙;賽場上全力以赴,賽場下謙遜低調,轉型成為大學老師后,還不忘為青年學子傳授經驗。

如今選擇掛靴,他并未離開熱愛的田徑領域,而是許下心愿:“未來要為祖國培養更多田徑人才,幫熱愛短跑的青少年圓夢想”,從賽場追光者,變身后輩引路人,這份傳承比獎牌更有力量。

蘇炳添的告別,之所以能引發全民共鳴,正因他的堅守藏著每個普通人的影子。我們或許沒有站上國際賽場的機會,卻都曾為一份熱愛拼盡全力,為一個目標咬牙堅持,也都有過與珍視之物告別的時刻。

他用二十余年的堅持告訴我們,追夢從無關年齡,只要心懷熱愛便值得全力以赴;他用體面的告別證明,落幕從不是遺憾,而是新征程的開始。

光腳踩在跑道上的身影,舉起釘鞋的致意,不僅是他個人的謝幕,更是一代人青春記憶的落幕,那些熬夜看他比賽的瞬間,為他突破歡呼的喜悅,都成了難以復刻的珍貴回憶。

當繞場致意結束,蘇炳添轉身離場的背影漸遠,飛人時代雖已落幕,但他留下的拼搏精神從未褪色。跑道會記住那個不斷突破的身影,觀眾會銘記這份對熱愛的堅守,而他即將開啟的育人之路,也必將讓中國短跑的榮光繼續傳承。

所謂傳奇,從來不是永遠站在巔峰,而是拼過、愛過、堅守過,即便告別,也能帶著熱愛奔赴下一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