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包掛熱”在年輕消費者群體中持續升溫。

走在街上,可以發現不少年輕人的背包上有各式各樣的包掛,有毛絨玩偶,也有各地的特色文創。社交平臺上,有關“包掛”“包搭子”等相關話題的瀏覽量超過億次,許多網友分享交流包掛搭配、DIY包掛技巧等。

“包掛”并不是新鮮事物,但在近幾年尤其風靡。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一家電商平臺的毛絨包掛銷量同比增長164%,泡泡瑪特毛絨包掛收入激增1276.2%,占總營收比重達44.2%,首次超越手辦業務。數字背后,“包掛經濟”正悄然崛起。

小小的“包掛”,為何如此火熱?

包掛萬象:從裝飾到情感載體

“日更包掛”是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日常。

“換一個包掛,就像換了一款新包。”在北京的一家文創商店,今年讀大三的徐同學正在挑選包掛。

她熱衷于收集各類潮玩包掛,并根據季節、場合、衣著甚至心情來搭配不同款式,“比如今天穿藍色牛仔套裝,我就會選同色系的包掛。如果心情好就掛一個太陽玩偶,如果心情一般就掛一個烏云玩偶?!?/p>

店里一整面墻上掛滿了包掛產品,從經典動漫IP到電影周邊、原創設計,品類很多,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店長介紹,包掛銷量不錯,尤其是IP聯名產品,“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相關包掛,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掉約50個?!?/p>

包掛受到年輕人青睞的原因之一是價格不貴,花幾十元就能給日常注入新鮮感,性價比高。

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95后小楊則將包掛視作“另一張名片”。他的通勤包上有兩個包掛,“一個是我的家鄉山西大同的文創掛件,一個是我很喜歡的電影周邊哪吒的掛件?!?/p>

對很多人而言,包掛不僅是裝飾,能夠展示興趣、審美,更是一種“情緒急救包”。與手辦、模型等不同,包掛具有“可攜帶”的獨特優勢,能隨時隨地陪伴使用者。

剛工作半年的張女士展示了她從世界各地收集的包掛,“我的每一個包掛都是一段記憶,埃菲爾鐵塔包掛是我在法國巴黎留學時買的,熊貓掛件是和朋友一起去成都旅游時帶的……它們更像是我的‘可視化日記’,時不時看一看,能緩解我的焦慮。”

“包掛是我與自己喜歡的角色、作品保持連接的方式。”動漫愛好者曉夢說,每當看到包掛,就會想起作品中的情節和臺詞,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激勵和陪伴。

包掛在年輕群體中的高熱度,也是當下一種新的消費趨勢,背后是年輕消費群體消費邏輯的轉變。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王彥表示,很多時候,年輕人并不需要包掛有實質的功能,“主要是心理層面的一種情緒上的安慰。這種情緒類的消費,是緩解壓力的一個途徑,有一定的積極作用?!?/p>

包掛社交:從“社交貨幣”到文化表達

包掛不僅是個人的情感載體,更發揮著社交功能。

“我的好幾個朋友都是通過包掛認識的?!痹诒本┕ぷ髁艘荒甑耐跖空f,“有一次在咖啡店,一個女孩走過來稱贊我的包掛,我們發現彼此都喜歡同一個插畫師,從此成了好朋友?!?/p>

大學生小雨也有類似體驗,“當我看到有人背著同款游戲角色包掛時,就會產生一種‘找到組織’的親切感。”

與傳統社交方式不同,包掛提供了一種非語言的社交新途徑——它靜靜地懸掛在背包上,卻無聲地傳遞著主人的興趣愛好、審美取向甚至價值觀念。

在圖書館,一個動漫角色的包掛可能成為陌生書友開啟對話的契機;在地鐵上,相同系列的包掛可能讓兩個陌生人會心一笑;在漫展現場,獨特的包掛設計更是同好之間互相識別的“接頭暗號”……

包掛作為可視化的興趣標簽,正在成為年輕人之間的“破冰”工具。

這一現象也延伸至線上。社交平臺上,“包掛搭子”“包掛交友”等話題持續升溫,年輕人通過分享照片、交流搭配等方式,在虛擬空間延續興趣社交。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指出,包掛的自由度比包要大很多,它對于個性的展示更充分,大家通過包掛這類有情緒表達功能的物件能夠更好地找到與自己有相同情緒價值、相同價值觀的人,從而形成一個新的社交圈,一種新的社交模式。

與此同時,包掛也被賦予日益豐富的文化內涵。不久前,以上海武康大樓為靈感設計的“武康康”玩偶包掛,一經推出便成爆款。很多游客表示,很喜歡武康大樓,“買一個武康大樓包掛帶回家,很有紀念意義。”工作人員介紹,“最高峰一天可以賣出100個?!?/p>

包掛與文化結合的例子有很多。在山西大同,以云岡石窟造像為靈感打造的“佛小伴”系列文創產品備受游客青睞,讓文旅特色包掛成為傳播地域文化的“移動名片”。

在湖北省博物館文創中心,“吳越爭霸”蒜鳥毛絨包掛頗受游客歡迎?!八怿B”發音是武漢方言“算了”的意思,這個結合了武漢方言諧音熱梗且造型酷似一顆蒜頭的呆萌“蒜鳥”,一直是武漢頗受歡迎的文創形象。

在此基礎上,湖北省博物館將“蒜鳥”融入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的文物元素,設計了系列博物館聯名款“蒜鳥”,將古樸韻味與年輕潮玩相結合,讓文物藏品煥發新的活力。

湖北省博物館文創發展部主任王亮說:“我們做文創一直是秉承一個理念,要把文物和屬地文化進行一個結合,結果一推出來就很火爆了?;旧厦總€月的銷量都在3萬件左右?!?/p>

隨著更多文化內涵的持續注入,這方寸之間的小包掛,正煥發新活力。

“包掛經濟”:從小掛件到大生意

這些小包掛正在培育出一個充滿活力的新興產業。

在廣東東莞,從設計研發到生產制造,從IP授權到渠道分銷,小包掛生產企業生態日趨完善,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東莞一家玩具生產企業今年推出了一款自主設計的包掛產品。工作人員介紹,“我們產品每個系列都有專屬名字,會賦予它人物性格,比如,有的是‘小話癆’個性?!苯衲辍傲弧鼻吧鲜?,2萬只小包掛在線上3天就售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