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棟樓一起走”——6噸木樓靠肩膀挪30米


11月5日,貴州榕江縣平寨村上演“硬核搬家”:200多名村民肩扛手抬,把一棟建成25年的兩層木樓整體平移約30米,為房主騰出地基建新房。木樓主體為木結構、底座砌磚,總重約6噸,現場沒有大型機械,全靠人力協調步伐完成平移,耗時約一天。


“先卸瓦再抬樓”——老宅減重30%再上路

為降低重量,村民提前卸下屋頂瓦片,使整體減重近三成;隨后用粗木杠穿過底座,形成“人肉杠桿”,配合號子統一發力。木樓所過之處僅留下淺淺壓痕,被網友戲稱“給房子裝了隱形輪子”。


“人多就能抬起整棟房”——村書記:互助搬家是本地傳統

平寨村村支書吳見興介紹,這種“互助搬家”在村里并不少見,只要地基旁有空地、房屋為木結構,便可采用人力平移,“我們這里人很團結,一方有求,八方支援”。整個過程中無人索要工錢,房主只需在事后擺宴答謝——這次二十多桌“慶功宴”一輪就吃完,被網民稱為“最有力量的集體溫暖”。

“螞蟻搬家”上熱搜——專家:傳統里藏著模塊化智慧
建筑史學者指出,苗族、侗族傳統木樓采用榫卯與穿斗結構,本身就像“模塊化積木”,拆卸瓦面、抽出穿枋即可實現整體位移,92%材料可再利用,比現代拆遷減少約3噸建筑垃圾。網友感嘆:“古人把‘可移動’寫進建筑基因,這份生態智慧比機械更硬核。”



硬核背后有邏輯——省錢、環保還聚人心
粗略估算,若請吊車和拖車,6噸木樓移位30米成本約1.2萬元;而“人力平移”僅需購置木杠、繩索,材料費不足千元,省下的錢全部投入“慶功宴”,既低碳又凝聚鄰里感情。在農村勞動力充裕、交通不便的山區,“村民合力搬家”不僅是傳統,更是成本最低、碳排最少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