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消費電子及電氣業共有397家入庫企業,其中有371家披露研發投入合計2706.31億元,TOP10企業研發投入合計1285.73億元,占比接近一半。

圖片

對比2024年度,本年度上榜企業基本維持不變,其中九家還在榜上,僅有臺達電替換了TCL科技。不過,除工業富聯外排名順序都有所改變。

圖片

最大變化就是榜首易位,小米超過美的躍居首位。雙方差距主要來自研發投入,小米以51.93分高出美的(42.43)近10分,也領先其他八家。

2024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25.93%至240.5億元,研發人員同比增長19.04%至2.12萬人,研發強度達到6.57%。相比之下,美的研發人員(2.37萬人)略高于小米,但研發投入(162.33億元)和增幅(11.31%)、研發強度(3.99%)均不及小米。

汽車業務,是小米研發投入的最大引擎。自2021年3月官宣造車以來,小米2021-2024年的研發費用(723.44億元)已經占到過去10年投入的七成以上,主要由電動汽車驅動。2025年上半年,小米和美的的研發投入增幅分別為35.8%和14.41%,差距再次擴大。

研發投入的成果也在2024年得以顯現——SU7上市首年,智能電動汽車業務貢獻了約9%的收入。疊加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的穩定表現,小米的期內營收、凈利潤都實現了約35%的增長,企業發展維度(16.064)的分數依然領跑整個榜單。2025年上半年,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占比進一步增至17%。

而在研發產出維度,美的憑借在參與起草國家標準數量、各類專利申請數量等方面的優勢,得分達到14.483,超出小米(8.397)6分,也領先該指標第二名格力電器(11.378)3分。作為家電制造龍頭,美的對技術積累十分重視。

2025年內接連發生的安全事故,讓小米汽車毀譽參半,也讓明年的榜單充滿了不確定。

兩家“果鏈”廠商——工業富聯、立訊精密表現較為穩定。高端制造是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賴大量人力成本。2024年,工業富聯的研發人員數量同比增長5.93%至3.37萬,位居榜單第一;立訊精密研發人員為2.26萬人,增速(18.47%)僅次于小米。

臺達電和TCL科技“一進一出”,分別從第十一升至第十、從第八滑落至第十一。兩者對比,臺達電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均實現同比增長,而TCL科技的數據則有所下滑。此外,TCL科技的經營指標出現下跌,特別是凈利潤由正轉負,主要受累于其新能源光伏業務板塊遭遇行業寒冬。

比亞迪斷層領先,“新老勢力”搶位升級 |汽車制造業

南方周末研究員 曹妍

2025年度汽車制造業TOP10,比亞迪蟬聯榜首,All in 新能源汽車功不可沒。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增速達35.5%,首次突破千萬輛大關至1286.6萬輛,比亞迪一家就占了其中的1/3,當期它的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1.26%至427.21萬輛。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