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消費電子及電氣業共有397家入庫企業,其中有371家披露研發投入合計2706.31億元,TOP10企業研發投入合計1285.73億元,占比接近一半。

對比2024年度,本年度上榜企業基本維持不變,其中九家還在榜上,僅有臺達電替換了TCL科技。不過,除工業富聯外排名順序都有所改變。

最大變化就是榜首易位,小米超過美的躍居首位。雙方差距主要來自研發投入,小米以51.93分高出美的(42.43)近10分,也領先其他八家。
2024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25.93%至240.5億元,研發人員同比增長19.04%至2.12萬人,研發強度達到6.57%。相比之下,美的研發人員(2.37萬人)略高于小米,但研發投入(162.33億元)和增幅(11.31%)、研發強度(3.99%)均不及小米。
汽車業務,是小米研發投入的最大引擎。自2021年3月官宣造車以來,小米2021-2024年的研發費用(723.44億元)已經占到過去10年投入的七成以上,主要由電動汽車驅動。2025年上半年,小米和美的的研發投入增幅分別為35.8%和14.41%,差距再次擴大。
研發投入的成果也在2024年得以顯現——SU7上市首年,智能電動汽車業務貢獻了約9%的收入。疊加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的穩定表現,小米的期內營收、凈利潤都實現了約35%的增長,企業發展維度(16.064)的分數依然領跑整個榜單。2025年上半年,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占比進一步增至17%。
而在研發產出維度,美的憑借在參與起草國家標準數量、各類專利申請數量等方面的優勢,得分達到14.483,超出小米(8.397)6分,也領先該指標第二名格力電器(11.378)3分。作為家電制造龍頭,美的對技術積累十分重視。
2025年內接連發生的安全事故,讓小米汽車毀譽參半,也讓明年的榜單充滿了不確定。
兩家“果鏈”廠商——工業富聯、立訊精密表現較為穩定。高端制造是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賴大量人力成本。2024年,工業富聯的研發人員數量同比增長5.93%至3.37萬,位居榜單第一;立訊精密研發人員為2.26萬人,增速(18.47%)僅次于小米。
臺達電和TCL科技“一進一出”,分別從第十一升至第十、從第八滑落至第十一。兩者對比,臺達電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均實現同比增長,而TCL科技的數據則有所下滑。此外,TCL科技的經營指標出現下跌,特別是凈利潤由正轉負,主要受累于其新能源光伏業務板塊遭遇行業寒冬。
比亞迪斷層領先,“新老勢力”搶位升級 |汽車制造業
南方周末研究員 曹妍
2025年度汽車制造業TOP10,比亞迪蟬聯榜首,All in 新能源汽車功不可沒。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增速達35.5%,首次突破千萬輛大關至1286.6萬輛,比亞迪一家就占了其中的1/3,當期它的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1.26%至427.21萬輛。

- 1024程序員節京東開放“零幀起手”數字人技術
- 保時捷911 GT3新增Manthey套件:不改引擎就能將紐北圈速提升3秒
- 從3000萬到下一個3000萬,一汽-大眾的底氣從何而來?
- 2025廣州車展一汽-大眾油電并進,以科技賦能開啟全新商品布局篇章
- 全新豐田威蘭達實拍!外觀顏值升級,配置拉滿,提供三種動力
- 20余款車型版本,9.98萬元起價,2026款長城炮廣州車展上新
- 全新保時捷911 Turbo S:賽道性能與豪華舒適完美平衡的杰作
- 全新一代奔馳GLB低偽裝諜照曝光,外觀向Smart精靈#5靠攏
- 古天樂香港提極氪009新車,現場兩“雕兄”惹眼
- 智界S7亮相廣州車展,20萬級智慧轎車再樹標桿
- 廣州車展 | 長安啟源Q05上市,起售價7.99萬,十萬內唯一激光雷達純電SUV
- 華為科技+改裝神器,猛士M817 Hero版硬核上市
- 五菱星光家族三星亮相天津,全能舒享大7座引領家用MPV新體驗
- realme真我P4X 5G手機參數曝光,配置亮點多
- 2025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丨我國衛星物聯網業務商用試驗正式啟動
- Galaxy A77手機跑分亮相,三星時隔3年有望重啟A7x系列
- 蘋果又一新品上架,498 元
- 鄂湘贛企業之間有望實現“一鍵接單”
- 村民合力“扛”上萬斤木樓平移 “硬核搬家”怎么做到的?
- 三屆全運金牌榜首!山東憑啥這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