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a——”

9個月大的朵朵突然瞪大眼睛,小手亂揮,嘴巴一張一合像小魚吐泡。

全家屏住呼吸圍成一圈。

奶奶輕聲引導:“叫媽媽!”

爸爸偷偷把手機調到前置攝像頭,準備記錄歷史性一刻。

終于——

“媽媽!”

清脆的一聲炸響客廳。

媽媽激動地一把抱起她轉圈:“寶貝會叫媽媽了!”

全家人歡呼鼓掌,爸爸卻默默退出房間,

五分鐘后,朋友圈更新:

“凌晨三點拍了137段視頻,她終于開口——第一聲叫的是‘爸爸’。”

配圖是模糊的監控截圖,唇語分析軟件寫著:“baaaa…”

評論區瞬間炸鍋:

“孩子明明叫媽,你硬說叫爸?”

“當爹的心酸,連搶個‘第一聲’都要爭?” 孩子第一次開口,為何全家如臨大考?

別笑。

對孩子來說,“媽媽”“爸爸”只是音節組合;

但對父母而言——

這是情感歸屬的“認證儀式”,

是無數個不眠夜喂奶換尿布后,

終于被“官宣認可”的高光時刻。

有媽媽坦言:

“我剖腹產疼了七天,她睜眼第一句要是‘阿姨’我都接受,

可要是先叫‘爸爸’……我會難過。”

也有爸爸委屈:

“平時都是我陪玩、我哄睡,為啥語言首功歸媽媽?”

一場無意識的“稱呼爭奪戰”,

早已在育兒群悄悄打響。

科學真相:孩子第一個詞,真有規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