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穩社稷,器利農桑。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吉林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吉林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積極探索農業數字化建設新路徑,讓農業更“聰明”,是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實現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未來,應立足資源稟賦,下好智慧農業“先手棋”,以數字化驅動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農業生產效率提速提質,切實跑出農業發展“加速度”,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數字技術引領農業變革具有重要時代意義。傳統農業受限于資源粗放利用、生產憑經驗、市場反應滯后等困境,而數智化恰似一把“金鑰匙”,能解鎖農業現代化進階之路。從宏觀層面看,它契合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注入澎湃動力;微觀而言,關乎農產品是否能精準匹配消費市場需求,提升農業競爭力,讓農耕千年的古老產業煥發新生機。近年來,我國數字農業加速發展,農業從“靠天吃飯”向“靠智興農”轉型,生產效率持續提升。未來,應積極構建數字農業生態系統,有效統籌城鄉資源要素,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為鄉村振興筑牢產業根基。
加強數智基礎設施建設。數智基礎設施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數字底座,以數據創新為驅動、通信網絡為基礎、算力設施為核心的基礎設施體系。良好的基礎設施是發展數字農業的物質基礎。為此應整合鄉村水利、交通、電網、物流、氣象等關鍵基礎設施,通過數智技術實現其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應用,不斷改善農村產業發展的硬件環境。加大投資力度,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入到農村互聯網建設中來,做好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快布局鄉村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著力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向村覆蓋、向戶延伸,打通農業產業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路網密度和物流節點,健全物流服務體系,優化設施配置,同時提高數字農業配套設施建設力道,如強化晾曬烘干、加工存儲、農產品倉儲用地支持等,為數字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提高數字農業人才素養。人才是推動發展的核心動能,數字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具備創新思維、技術能力、數據分析等能力素養的專業化人才。要積極構建“線上+線下”協同發力的現代化數字農業人才培養體系,以此破解阻礙產業發展的人才短缺問題。線上培訓要依托虛擬現實、云計算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平臺,將現代農業技術原理、數據分析建模、智能設備操作等核心課程進行數字化重構,提升培訓效率與質量。線下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聯動農業科技園區與高校實訓基地,開展數字教育專項培訓,讓學員在“學中做、做中學”,快速掌握技術精髓。推動“內腦”和“外腦”有機結合,與科研院所、專業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技術交流、資源共享、創新協同平臺,持續提升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和職業技能。大力引進外地的數字農業人才,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等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向“農”而行、來吉建功,全面釋放數字農業人才“蓄水池”效能。
提升數字農業創新應用質效。整合優化各級各類優勢科研資源,集中精力攻克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農業機器人等數字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打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建立農業科技企業信息交流平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設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提升數字農業領域科研能力和水平,打造世界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完善制度保障,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數字農業發展涉及多方主體、涵蓋多個領域,應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建設,充分調動和吸引更多力量參與其中,推動數智化軟硬件設施在農業生產各環節實施應用。做好各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加強統籌規劃,制定數字農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明確具體的目標和任務,著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及數據共享工作,加強農業大數據的開發利用,整合涉農相關部門信息,建立健全農業數據采集、分析、發布、服務機制,探索構建省域內數字農業“一個平臺、一片云、一張網”聯動發展模式,以此引領和帶動吉林數字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