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現場,不掛獎牌榜。賽場上照常比賽,運動員、教練、裁判和觀眾都在按照比賽程序走,只是外面的那張“誰家得了幾塊”的大表不再出現在開幕式新聞里了。

辦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的這屆全運會,宣傳口徑很明確:辦賽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事要“簡約、安全、精彩”。三地聯合承辦,工作重心往基層和群眾上傾斜,既保留高水平的競技項目,也安排了普通人能參與的賽事或體驗活動,目的很直白——把看客變成參與者,讓更多人感受體育本身的意義,而不是單純盯著數字比較誰強誰弱。
對現場的運動員來說,沒了獎牌榜,情緒上能看出細微變化。少了那張榜單,賽前集體氛圍里少了點“為了指標而拼命”的緊張感。很多隊伍把時間更多花在技術動作的反復調整、戰術配合以及恢復訓練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盯著別的省份的名次。這并不是說競爭變少了,場上照樣激烈,只是從“指標導向”往“能力導向”靠了一步,像把一根繃緊的弦放松了幾分,讓人呼吸順暢點兒。

這項改革并非一拍腦門做出的。早在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就提出:在全國綜合性運動會中取消金牌榜、獎牌榜和總分榜的排名。目的是糾偏——遏制那種把賽事變成“拿指標”的做法。隨后在2017年天津承辦的第十三屆全運會上開始試點,不再對外公布各代表團的排行,并且新增了19個群眾體育項目,這一步既是制度層面的嘗試,也想通過實際操作向社會傳遞一個信號:全運會要把競技和普及結合起來。
為什么要往這個方向調?背后有現實問題。長期以來,過度看重獎牌數字帶來副作用明顯:選手和教練的工作有時從提高競技水平變成了完成任務,體制上為了追分數采取極端操作的案例也偶有曝光,差了點體育應有的“輸得光明、拼得干凈”的精神。取消榜單并不是否定成績,而是想讓評價多元化,不再由一列數字決定一切。

把群眾體育拉進全運舞臺,也不是走形式。近幾年馬拉松熱、健身打卡熱、廣場舞熱,說明普通人想動起來的熱情在漲。全運會把一部分賽事和體驗留給普通愛好者,一方面給他們上臺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把賽事的社會基礎擴大了。這一點從2017年那個試水就能看出——當觀眾能和比賽產生互動,體育的意義就不再只是幾名頂尖選手的事兒。
技術細節和組織層面也在同步調整。組委會強調簡約辦賽,節能環保是實操口徑,場館力求做到“既安全又有觀賞性”。媒體報道的角度也在往細節走:更多關注動作技術、戰術執行、運動員的備戰故事,而不是把稿子拉回到一張獎牌榜的名次對比上。觀眾的觀看方式在變,評價賽事的尺度在變,這種變化在場邊能看到:有的看臺上是專業分析員在討論技術動作,有的家庭帶著孩子來現場走一圈體驗運動會的氛圍。

當然,取消榜單帶來的不是一片坦途,還得補課。關系到運動員考核、資源分配、后續選拔的制度要同步走,有些原本以名次作為依據的評選辦法得換條評判線。組織方在與各省市單位溝通時明顯更謹慎,一邊要說明這不是“放棄競爭”,一邊要講清楚新體系如何影響運動員的職業發展路徑。舉例來說,某些崗位晉升、獎金或是訓練資金的傾斜,過去可能直接和獎牌數量掛鉤,現在就需要新標準來評估貢獻、潛力和長期成長價值。
場上的日常和以往沒太多不同。訓練基地里早起的晨練、集訓中的技術打磨、賽前的恢復安排、裁判對規則的把控,這些細節沒有變。不同的是,少了榜單作外部壓力來源后,教練和運動員愿意花更多時間去琢磨動作細微處,討論比賽策略,聊傷后恢復方案,甚至更多關注心理調適。這種從“外部驅動”到“內部驅動”的轉變,像是把注意力從對面比分的數字,收回來盯著自己的技戰術和狀態。
場館里的畫面比較暖心也更接地氣。志愿者照顧選手的小細節、后勤人員緊盯每一場次的場地處理、裁判在臺下復核錄像判罰,這些看似瑣碎的工作保證了賽事順利。節能環保的措施也看得見:燈光按需控制、臨時場館材料選用更環保的方案。觀眾里既有專程趕來的鐵粉,也有周末帶孩子過來感受體育節的市民,食物攤位和體驗區讓人停下腳步多看兩眼。
爭議始終存在。有聲音認為,去掉榜單能讓競爭回歸本質,更注重長遠培養;也有人擔心,缺少量化的績效指標,資源分配可能變得模糊,優秀選手和教練未來的待遇、崗位評定會不會受影響,這些顧慮不能不被正視。正因如此,相關部門在推動過程中更注重配套規矩——比如制定更細的考核辦法、明確擇優選拔的路徑、在資金撥付上引入新的評估維度。變革不是只靠一句口號,而是要把制度鏈條補齊。
媒體和公眾的討論也很有意思。報道里,技術分析、運動員訓練日常、教練的戰術思路開始占據更大比重;社交平臺上,觀眾更愿意轉發一個精彩技術動作的慢鏡頭,而不再只是曬誰家省份上了幾塊牌子。這讓賽事的話題從“誰贏誰輸”往“怎么贏、為何輸”轉變,討論的質量在提升。
比賽還在繼續,場上有人拼刺刀式地爭先,有人按步就班地執行戰術,裁判吹哨、教練喊話、觀眾鼓掌的節奏沒有停。場外的討論也在延續,關于評估體系的細化、資源如何公平分配、群眾體育如何更好接入頂級賽事的路子,都在會議、報告和后臺文件里逐步推進。比賽本身沒變,只是被放在了更廣的社會語境下去看待,這讓參與者和觀眾都得重新適應一番。
- 1024程序員節京東開放“零幀起手”數字人技術
- 申菱環境:多項技術產品入選《制冷空調應用領域節能降碳技術、產品推薦目錄》
- 海韻將推出1000W無風扇鈦金電源
- 榮耀500系列明天發布 全系驍龍8系芯片、同檔唯一超聲波指紋
- Android 17新特性:手機、PC端共享剪貼板
- 加碼即時零售 本土會員商店fudi與京東秒送達成戰略合作
- 2025廣州車展:仰望U9X、U8L鼎世版、U7齊亮相,彰顯中國豪華品牌新高
- 全新一代奧迪Q5L預計年內上市,等它還是買大降價的現款?
- 上汽大眾新一代智能產品集結,新能源賽道全力提速
- TES官宣Kanavi離隊
- Kanavi發文告別LPL
- 自助偷甘蔗農場爆火后老板真沒招了
- 北大發文祝賀王楚欽全運會奪金
- 機器人已經有了4S店7S店
- 小米汽車開始賺錢了 但雷軍還有點煩
- 電車續航有望超過1000公里
- 2026年汽車以舊換新補貼來襲!最高2萬元,申領全攻略在此
- 技術平權新標桿!MG4半固態安芯版交付,10萬級純電市場迎變革
- 合資老炮放出「智」命大招:天籟·鴻蒙座艙要讓燃油車重回潮流C位
- 2025新能源閉眼入清單:10-50萬檔,這幾款等再久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