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年輕人“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的生育憂慮,一系列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醫保政策正在持續發力,女職工人均生育津貼已超2.6萬元,且無須提供結婚證即可申領。

生育保險是我國社保險種之一,生育保險保障的待遇包括兩類,一是生育醫療費用待遇,參保女職工可按規定報銷生育相關的醫療費用。二是生育津貼,是指在分娩后休產假期間獲得基本經濟收入。

生育津貼也叫“產假工資”,這筆錢既不是男方單位出,也不是女方單位出,而是由生育保險出。長期以來,生育津貼的發放流程是職場媽媽關心的焦點。以往多由單位代發,存在拖延甚至截留的風險。如今,這一情況正得到根本性改變。國家醫保局積極推進生育津貼“直付個人”模式,讓這筆“產假工資”直接進入女職工的賬戶。

截至今年11月1日,隨著江蘇、遼寧兩省正式加入,全國已有包括河北、上海、浙江、四川、陜西等在內的25個省份(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現了生育津貼直接發放至個人,尚未完全實現的省份主要為北京、天津、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新疆。生育津貼直接發放至個人的統籌區占比近9成。

這一模式不僅有效緩解了家庭育兒的經濟壓力,更從源頭上杜絕了用人單位違規操作的可能性,減輕了女性就業的后顧之憂。

國家醫保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已達2.53億人,2024年全國參保女職工人均生育津貼超2.6萬元。

國家醫保局同步推進生育保險申領流程簡化,絕大多數地區申領生育津貼不再需要提供結婚證、生育服務證等材料。

今年5月,國家醫保局網站發布《你想知道的生育保險政策都在這里》的政策問答,其中明確提出,按照《全國醫療保障經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2023年版)》,絕大多數地區申領辦理生育津貼只需要提供身份證(或社會保障卡或醫保電子憑證)和診斷證明(門診)/出院記錄(住院),部分地區需提供所在單位的銀行賬戶信息和個人賬戶信息,無須提供結婚證、生育服務證等其他非必要材料。


在技術賦能下,一些地區的媽媽們甚至體驗到了“無感申領”的便捷。浙江省依托“智慧醫保”系統,生育津貼發放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生育服務卡登記信息、住院記錄通過部門數據共享實時核驗,院端自動發起申請,審核通過后直接發放,真正實現“群眾零跑腿”。

近年來,國家醫保局加快建立全周期的生育保障體系,助力“懷得上、孕得優、生得安、育得好”。

除了生育津貼直發個人,我國全面提升住院分娩醫療費用保障水平,積極推動政策范圍內生育醫療費用全額保障,吉林、江蘇、山東等7個省份已率先實現生娃基本不花錢。

2023年以來,國家醫保局及時調整輔助生殖項目醫保準入政策,規范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導各省持續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將適宜的輔助生殖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報銷。截至10月底,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已惠及超100萬人次。

盡管在經濟減負和醫療服務保障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破解“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的難題依然任重道遠。

天津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導師金牛對第一財經表示,未來生育政策還需進一步走近適婚適育人群,問計于年輕人,問需于年輕人。同時,在降低養育、教育成本方面,仍需增強多部門政策協同,形成合力,切實減輕家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