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年滿17歲的雙十一,似乎再無新意,直到太平洋對岸整了一個新活。

9月底,ChatGPT上線Instant Checkout(即時結賬)功能,首批接入美國手工藝品電商平臺Etsy,以及全球最大電商獨立站平臺Shopify。更驚人的是,用戶無需跳轉至第三方平臺,在ChatGPT內部即可完成購物。

這意味著,AI不只是“推薦”商品,而是開始直接“帶貨”。

而這股風,很快就吹到了中國。

10月15日,字節旗下的豆包率先跟進,正式接入抖音商城。用戶只需在豆包提問,即可獲得數碼、家電、母嬰、美妝、家居等品類的商品推薦與下單鏈接。點擊商品名,即可跳轉抖音完成購買。與此同時,豆包還擴展了本地生活能力,支持團購、門票、美食等服務推薦。

這一步,比ChatGPT跑得還遠,更讓豆包成為國內首個實現電商導流閉環的AI應用。

同樣擁有電商+AI的阿里,坐不住了。

10月23日,阿里夸克“C計劃”首個成果——全新對話助手上線,據說“C”靈感來源于經典游戲“吃豆人”(Pac-Man),其意圖似乎不言而喻。緊接著,10月24日,螞蟻集團又發布一款AGI多模態應用“靈光”,被認為是對標豆包與元寶的C端AI產品。

實際上,布局AI導購已經成為電商巨頭的共識。京東推出AI電商架構“Oxygen”與AI購物助手“京犀”;美團上線AI智能體“小美”,提供外賣、酒旅、本地生活推薦。

但就電商體量和AI生態而言,這場AI電商戰爭的真正主角,仍是字節與阿里。鹿死誰手,或將決定中國電商的下一個十年。

豆包放大招

沒人想到,第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帶貨”的AI,是OpenAI。而在全球最大的電商市場——中國,最先下場的,卻是字節的豆包。

我們在體驗中發現,當輸入“幫我推薦一款性價比高的戶外鞋”時,豆包會按照價格檔位分組推薦,并附上詳盡的產品信息——從核心賣點到使用場景、從價格區間到用戶評價一應俱全。

點擊商品名稱后,還會直接跳轉至抖音商城完成下單。值得注意的是,該功能目前僅支持移動端,且在開啟“深度思考”模式時,購物推薦可能不會出現。

圖片

| 豆包商品推薦

據報道,此次接入已覆蓋母嬰、美妝、家居等高頻消費品類,首批合作商家多為抖音電商中評分4.8分以上的優質店鋪。

除了購物功能外,豆包的能力也延伸至本地生活場景:當用戶詢問“周末去哪玩”,它不僅能生成目的地推薦,還能直接提供抖音團購優惠券,點擊即可購買。

過去,消費者要看測評、做攻略,得在小紅書、知乎之間反復切換。而現在,從種草到下單,豆包可以“一句話”包辦。

我們也在其他AI應用上做了同樣測試——包括DeepSeek、元寶、Kimi、文心一言與夸克。結果顯示,除豆包與Kimi外,其他AI均無法提供具體購物鏈接,或以“外鏈安全”為由拒絕跳轉。

不同的是,豆包的鏈接全部來自抖音商城,而Kimi與ChatGPT一樣,能同時顯示多個電商平臺的商品來源。

圖片

| 左為ChatGPT,右為Kimi

但在交易體驗上,三者仍有明顯差別。ChatGPT實現了一站式下單;Kimi需點擊兩次——先進入“什么值得買”的商品信息頁,再跳轉至購買頁面;

豆包雖然也需要一次跳轉,但因為用戶原本就身處抖音生態,從提問到完成下單的全程,最快只需十幾秒。整體體驗下來,豆包的購物流程更為順滑自然。

當然,豆包也并非完美。《字母榜》報道稱,它仍存在推薦偏差、價格不符等問題,甚至出現“胳膊肘往外拐”——在抖音生態里推薦京東優惠。究其原因,是信息來源復雜,訓練素材仍摻雜外部數據。

即便如此,這一步仍具有里程碑意義。

過去,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鏈是“搜→比→買”。如今,AI把這整個過程壓縮進一次自然語言對話中。AI不再只是“導購”,而是成為新的“交易入口”。

OpenAI商務負責人曾透露,ChatGPT的商品推薦“有機且非贊助”,公司不會從交易中抽成,但未來可能收取約2%的聯屬傭金。也因此,ChatGPT與Kimi更像是“導流者”,主要通過廣告與傭金變現。

相比之下,豆包背靠抖音電商生態,不僅能在AI交互中直接觸發購買,還能實現交易閉環——這是目前國內唯一能貫通完整鏈路的AI模型。

無論是面向全網,還是服務單一平臺,AI都在重塑消費者的決策路徑:從“搜什么”到“買什么”。新的電商流量邏輯,正在悄然生成。

反擊外賣大戰

從邏輯上講,抖音電商不缺流量——短視頻、直播帶貨,本就是流量爆炸的代名詞。但問題在于,這種流量偏向“沖動消費”。

從目前來看,用戶在抖音的購物多為沖動消費,即被動的“種草”與“沖動下單”,主動的“找貨”與“比價”心智,仍掌握在淘寶、京東手中。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淘寶日活約4.2億,京東約1.8億,而抖音商城獨立App日活剛剛突破1000萬。更關鍵的是,用戶粘性偏弱,復購率始終難以突破。2025年上半年,抖音商城復購率不足20%,而淘天的復購率則達到45%。

換句話說,抖音流量大,但交易沉淀弱。

與此同時,中國生成式AI的普及速度驚人。IDC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用戶規模突破5.15億人,同比翻倍。

AI與電商的結合,恰好提供了一個新的“主動入口”。

當用戶在豆包中提問——“推薦一款空氣炸鍋”、“周末去哪玩”——這本身就是一種需求表達。搜索、推薦與購買,都在字節生態內完成。

抖音用AI,重新定義了“流量的去向”。

過去的電商邏輯是“曝光—點擊—購買”;現在,AI讓用戶在一次對話中完成所有動作。AI不僅取代了搜索,也取代了廣告,它成為新的“流量入口”。

這一步,等于讓抖音跳過了SEO的補課階段,直接進入GEO(生成式引擎優化)時代。

在這個體系中,商品的曝光不再取決于投廣告,而取決于AI的理解能力。誰能被AI“讀懂”,誰就能進入消費者視野。

于是,AI不僅改變了流量分配的方式,也改變了電商的競爭邏輯。

事實上,其他平臺早已在應用內測試AI搜索或推薦功能,但多數仍停留在“優化搜索體驗”的層面,未能觸動流量分配的底層邏輯。無論是貨架電商還是內容電商,商家依舊得為曝光買單——前者買排名,后者投流量。

如今,在流量增長觸頂的當下,各大平臺都在重新制造C端入口:京東做外賣,淘寶推“閃購”,高德搞“掃街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