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變革,從工廠開始

對大多數合資品牌來說,智能化更多停留在前端座艙——車機換成大屏了,語音識別快了,駕駛輔助也跟上來了。但上汽大眾的變化是“從工廠開始的”。

10月16日,上汽大眾正式與德國Neura Robotics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將聯合開展探索性項目,在汽車制造領域開發并部署認知機器人系統,進一步提升智能工廠的生產效率及靈活性。后者被譽為“歐洲波士頓動力”,成立不到五年估值近5億美元,其機器人具備聽覺、視覺、觸覺三重感知能力,可實現自主作業和深度協同。這一合作的意義在于:智能制造不再是重復機械的流水線動作,而是“有人機默契”的協同作業。

這場智能制造的革新,建立在深厚基礎之上。上汽大眾安亭工廠自2015年起,持續推進制造的智能化升級;2021年,新能源工廠投入使用,成為智能制造技術的創新孵化基地。如今,在“數字人”的加持下,產線正向更靈活、更高效、更綠色的下一代演進。

制造的進化,最終回饋到產品。

比如剛上市的奧迪 E5 Sportback(配置|詢價),搭載 Momenta 高階智駕方案的高端純電車型。它不僅“上市即交付”,還具備行業首個“德系Driving DNA+端到端飛輪大模型”方案,覆蓋城市、高速與泊車場景,三種智駕風格可選,既智能又保留奧迪一貫的德味操控感。這是合資品牌在智能駕駛賽道上的一次高質量反擊。

合資車,更需要“好用的智能”

不同于某些品牌一味堆配置、卷參數,上汽大眾的智能化轉型更像是在回答一個根本問題:什么才是用戶真正用得上的智能?

以近期煥新的Pro家族為例,途觀L Pro(配置|詢價)、帕薩特Pro、途昂Pro(配置|詢價) 2026款集體升級,最核心的變化不是設計,而是智能體驗的全面進階,與卓馭攜手開發,,搭載端到端高快NOA,支持撥桿變道、紅綠燈識別、智能跟車,功能不僅“上得去”,更“用得起來”。

比功能更重要的,是對“智能”的定義。

正如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所說:“我們不講‘全程無接管’,而是非常自豪地叫‘人機共駕’。這可能更難,因為它需要輔助駕駛更懂你,要做到人車合一的默契。”

他還透露:“我們打磨了將近六年,很早就開始布局。特別是在‘在中國,為中國’的技術方案落地后,我們的輔助駕駛體驗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這就是區別——別人可能“發布一套、交付一版”,而上汽大眾選擇“慢工精造”,確保每項智能功能都有成熟落地的體系支撐。對大多數用戶而言,這種“能用、好用、敢用”的智能,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智能。

真正的勝負手,是“又油又電,又穩又新”

智能化不是一個功能,而是一條貫穿產品、制造、服務的戰略主線。誰能邁入智能化的下半場,不看口號喊得有多響,而看誰真的能閉環落地。

從現在的表現來看,上汽大眾的打法,很可能成為“合資2.0”的樣板。

在產品節奏上,不到2個月連發6款新車,覆蓋燃油、純電、轎車、SUV各個主力細分市場,智能化升級沒有偏科,也沒有脫節。

在體系能力上,從制造端的人形機器人探索布局到軟件定義汽車、從高階輔助駕駛到智能座艙生態,它打通了從研發、制造到體驗的多個環節,而不是只在終端上裝個軟件。

這,正是“油電同進、油電同智”的真實落點。

銷量已給出市場反饋:9月終端銷量達9.13萬輛,環比上漲1.4%,自去年Pro家族投放市場后,三款明星家族產品的市占率已提升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