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過去一年,科技圈有什么詞像坐過山車一樣,那一定是「Vision」。
這個詞,先是隨著蘋果 Vision Pro 的發布被推到風口浪尖,我們以為未來之門就此打開;然后又因為它的重量、價格和生態,迅速冷卻,回到了現實。
背后的原因出奇地一致——過于超前了。
未來確實來了,但門檻也高得讓人望而卻步。
但就在剛剛,vivo 召開了一場發布會,拿出一個更接地氣的答案——vivo Vision 探索版。
省流匯總:
- 機身重量 398 克,厚度為 40.3 毫米,采用航空級鋁合金打造
- 使用 Micro-OLED,雙目 8K,總像素 2728 萬,雙目亮度誤差小于 2nits,屏幕 Delta E < 2,專業顯示器級別
- 采用 Pancake 光學系統,并支持電動自動調節,帶來更輕薄的光學模組和舒適的觀感
- 支持 26 自由度的手指級追蹤,配合眼動追蹤與雙指捏合確認,實現更自然的交互方式
- 搭載高通第二代驍龍 XR2+ 平臺,端到端延遲低至 13ms,保證順暢的實時體驗
- 兼容 PCVR 串流與手機投屏,支持多窗口工作臺
- 提供虛擬影院功能,可模擬 120 英寸 IMAX 巨幕或 180° 穹幕視頻觀影;支持回看手機拍攝的空間照片與視頻
- 可通過 3D 沙盤模式觀看電競或體育賽事直播,帶來更立體的臨場感
直接來說,vivo Vision 是一臺 MR(混合現實頭顯),它的整機重量只有 398g,厚度也控制在了 40.3mm。
這個數字可能有點抽象,換個說法就是,它給人的印象不同于傳統 MR 設備那樣的頭盔,更像一副滑雪鏡。
光有輕還不夠,還得舒服。再好的戲,要是椅子不舒服,你也坐不久。
為了讓這副「眼鏡」能服帖地待在每個人的臉上,vivo 的人因實驗室下足了功夫。他們和國內頂尖大學合作,研究了大量國人的面部特征數據,最終拿出了 4 款遮光罩和 8 款泡棉的組合方案。綁帶也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方便透氣的單環綁帶,另一種是更貼合東方人頭型、還不壓頭發的雙環綁帶。
同時,遮光罩、綁帶等配件可以快速拆卸,對于保持設備清潔衛生是一個很實用的功能點。
當你戴上它,舒服地安頓下來之后,vivo Vision 探索版在你眼前展開的,是一個雙目 8K 的超清世界。
在這里,我們可以先普及一個概念,在傳統顯示設備(手機、電腦屏幕)里,我們常用 PPI(Pixels Per Inch,每英寸像素數) 來表示屏幕精細度;
但在頭顯設備中,屏幕緊貼眼睛,真正決定你看到是否清晰的不是屏幕本身的 PPI,而是視場角 (FOV) 與屏幕像素的匹配程度,也就是 PPD(Pixels Per Degree,每視角度像素數)——PPD 的數值直接表示,人眼在頭顯中,每一度視角能分配到多少個像素點。
人眼在理想情況下分辨率大約是 60 PPD,也就是說,當頭顯的 PPD 達到或接近 60,人眼幾乎就分辨不出像素點,看起來和真實世界差不多,當前很多主流 VR 設備的 PPD 在 20–30 區間,而 vivo Vision 探索版的 Micro-OLED 屏幕 PPD 達到了 38,共有 2728 萬像素點。
這個數據相當于把三臺 X200 Ultra 手機的像素點,全都塞進了一枚郵票大小的空間里,換取而來的是非常細膩的畫面表現。
同時,vivo Vision 探索版的雙目亮度進行了嚴謹的亮度一致性標定,誤差小于 2nits,色彩也保持高度的一致,每塊屏幕的 Delta 均小于 2,這個標準常出現在專業設計顯示器上,還支持 DCI-P3 94% 的廣色域,色彩表現更真實。
更巧妙的是,為了讓這塊屏幕的潛力完全發揮,vivo 采用了 Pancake 光學方案代替傳統的菲涅爾透鏡結構,你可以這樣理解兩者的區別:
菲涅爾透鏡就像一塊「削薄的放大鏡」,把厚厚的玻璃切成一圈圈的同心環來減輕重量。好處是成本低、亮度高,但因為這些環紋,畫面里容易出現光暈和鬼影,尤其在看文字或高對比的地方時比較明顯。
Pancake 光學方案則完全換了一種思路:它讓光線在幾層偏振片之間來回反射,相當于把一條很長的光路折疊壓扁,裝進一個小小的鏡片里。這樣做的好處是鏡片更薄更輕,看起來更像眼鏡而不是大頭盔,畫面清晰干凈,幾乎沒有鬼影;缺點是光在反射過程中會損耗,亮度得靠更強的屏幕來補。
左:菲涅爾透鏡 / 右:Pancake 方案
一句話總結:菲涅爾是簡單直接的放大鏡,亮度高但有瑕疵;vivo Vision 選擇的 Pancake 則是折疊光路的方案,輕薄清晰,但很吃屏幕和能效。
與之配合的,是 vivo Vision 探索版的內置馬達,可以自動將光學鏡片對準用戶的瞳距,調節范圍 57-71mm,將屏幕精準對齊眼睛,省去了手動調節的麻煩。
Vision 類頭顯的交互是個老大難的問題,用手柄便利但學習成本不低,而通過眼部和手部追蹤,雖然直覺,但要做的額外功夫也更多、更難。
vivo Vision 選擇了更難的那條路。
戴上 Vision 后,你的視線落在哪,光標就跟到哪;兩個手指輕輕一捏,就是「確認」,這套交互邏輯學習成本很低,和日常動作與直覺保持邏輯上的一致;與此同時,設備能捕捉雙手 26 個自由度的動作,讓細微的操作也能被準確識別,即便手放在腿上也能捕捉到動作,從而保證交互的穩定與精確。在愛范兒體驗過的 MR 頭顯里,vivo Vision 算是延遲較低的。
面向近視用戶,vivo Vision 還提供 100-1000 度的磁吸夾片配件,但如果近視度數過深,則只能使用第三方手柄來操控。
vivo Vision 探索版搭載了基于 Android 內核的 OriginOS Vision 系統,采用「負設計」的核心理念,希望用盡量少的設計,換取更多的注意力。
這套系統在兼容性方面做得不錯,你可以把它變成一個隨身的 IMAX 影院,一個人看 120 英寸的巨幕;
也可以把它變成一個「冥想盆」,用 vivo 手機拍攝的空間照片和視頻,會在這里以立體的形式重現,很有臨場感;
它還是一個游戲廳,目前的體驗版內置了幾款 MR 游戲,如節奏游戲「桌鼓達人」 等,是可以跟現實場景進行交互的。此外,vivo Vision 還能連接高性能 PC,將《鳴潮》《地鐵覺醒 VR》這樣的大型游戲串流到頭顯里,獲得更沉浸式的體驗。
當然,它也不僅僅是娛樂設備,當你需要專注工作時,vivo Vision 探索版可以變身一個多窗口工作臺——
你可以同時打開好幾個虛擬屏幕,一個查資料,一個寫文檔,一個開視頻會議,互不干擾,甚至還可以串流手機的畫面。
作為 vivo 第一款 MR 頭顯,vivo Vision 探索版的成熟度還是超出預期的,不過 vivo 似乎仍沒有打算把這個產品量產,目前只會在線下提供體驗。
8 月 22 日起,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京、昆明與濟南等地的 vivo 門店,就有機會體驗到這款產品。
作為一家主營業務是智能手機的廠商,vivo 卻直接殺入科技巨頭下注的 MR 賽道,多少讓人有些意外。
但仔細想想,vivo 這些年「不務正業」的事,其實不少:
影像芯片 V 系列,自己做了好幾代;AI 方向,搞出了自研的 藍心大模型;通信領域,甚至成立了實驗室琢磨 6G;和蔡司的合作,也不只停留在聯名,而是正經建了個聯合影像實驗室。
把這些事串起來,你會發現 vivo 已經不再是那個埋頭做產品的「好學生」,而是逐漸變成了一個 敢在前沿技術上 All in 的玩家。
但 All in 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很多人習慣將 MR 稱作「下一代手機」,但在 vivo 看來,答案可能完全不同。
vivo 執行副總裁胡柏山提出了一個更長遠的構想——MR 不是要取代誰,而是要成為未來家庭機器人的「眼睛」。
這個構想的背后,是中國即將突破 4 億的老齡人口和巨大的家務剛需。要讓機器人走進家庭這個最復雜的動態場景,它首先得能「看懂」世界。
問題是,家庭場景太復雜:物體、環境、甚至人類的情緒都在隨時變化。
而機器人領域專家陳相羽認為,MR 設備可以補充機器人最缺的養料:
它能做毫米級的空間建模,看清家里復雜的環境;
它能讀懂動作和表情,讓交互更自然;
它能在動態環境里執行多任務,解決泛化問題。
vivo Vision 探索版就是瞄準了這三個鴻溝的解決方案,胡柏山直言,MR 設備,完全貼合那個能進行毫米級空間建模、讀懂人類動作表情的「翻譯官」需求,定位非常清晰明確:
MR 不會是孤立的頭顯,而是和手機、機器人并肩作戰的工具。
這家快 30 歲的公司,關于未來的故事,也許才剛剛開了個頭。